[原创]思维花园
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花园里长满了不同名字的花:亲情花,爱情花,友情花,希望花,自信花,失望花,伤心花,愤怒花,悲哀花,快乐花……
这些花不以阳光雨露和土壤为养分,也不随季节变化而凋零。它们最直接的生长源来自于人的思维,当思维靠近某一种花的时候,这种花就会急剧生长。而且这些花自成派别,每次某种花急剧的生长都意味着与它相反习性的花以相同的速度衰败。同时,同派别的花也会相应地受到影响——以其二分之一的速度生长或衰败。
而人的思维是随机的、无定性的。它的唯一的辨别能力来自于风的影响。当思维靠向一种花,而这种花是向善的,那风就会助其一臂之力,使思维更快、更长久地靠上去,并会在同一派别的那些花之间围绕;当思维靠近的这种花是向恶的,风就会对思维产生阻力,虽然这种阻力的最高能量无法与思维的最高能量相比,但可以在思维里留下印记,这个印记会日益削减思维对恶性花靠近的欲望和机率。
至于风为什么会有这种力量,那是因为风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担负着一种使命,一种令花园变美丽、令大自然更和谐的使命。
转冰海鱼帖子:
[原创]共名与无名
重读文学史,面对五彩斑斓的社会状态,突然有了一种释然。
其实,在社会的前进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文明的副产物。在古老的帝王制社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新社会初期,文学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在“共名”的约束下,为当时的政权阶级服务,失去了文学的真实,自我的真实。如果没有后来的“争鸣”,也许很多很多的事实都无法被后人正确认识到,也就没有了今天的探析。只是,那些隐含在堂皇的文字后的真实,能被我们理解得有多少?
多元化的“无名”时期的到来,表面上看是迎来了自主,然而事实上,文学更多的是为另一种个人之外的东西服务。蜂拥而至的分支派瓦解了一贯延续的主潮流路线,伴随着多种学科的介入,文学的意义更广泛了。但是个人的真实终究是需要表达的,因而烦闷、无聊这样的流行名词似乎占据、充斥并侵蚀着本应阳光的日子。
费尽心思寻找着比空虚更难过的状态,只为了平衡心中不甘的躁动。沉浸在别人的故事里,为别人感动、流泪,却忘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最初的梦想。在危难面前患难的坚贞始终拉不近平淡枯燥带来的疏远。尽管偶尔回忆先前快乐的时光,也不能正视当前的平静无奇……面对外来的压力愈来愈脆弱无力,以至于明明在阳光的日子里,却演绎了那么多的悲剧!
这就是后现代的无名状态吧?
没有了群策出力,没有了浩浩荡荡,有的只是一个个陌生的单影,匆匆隐没在城市华丽的灯光里。还有那些静止在飘渺虚无的屏幕上的文字,以及昙花一现般甜蜜的相聚……
思维花园,这里有草,有牧马,有无经意的心情,
花园虽不大,但东西很丰富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