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来谈谈旅游啊
古人道: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所以,善游者,无处不是书。奇洞幽壑,可以当探险小说去读;晓风残月,可以当明人小品去读;大漠长河,可以当盛唐诗歌去读——凡有一景,必有一书可譬。不过,读书是跟着别人走,旅游是自己去发现。人不可不读书,尤不可不游历。游历有读书所不能替代的好处。所以,古人不以“读万卷书”为满足,还要“行万里路”。
不经文学陶铸的人性是粗陋的,不经山水滋润的心灵是枯槁的。
如果说读书是精神的探索,那么,旅行就是身体和心灵一同去跋涉。
奇山异水、名胜古迹,无疑可以广见闻、增见识;山一程、水一程的跋涉,自然可以健体魄、练意志;幕天席地、友月交风,也当能够阔胸襟、美精神。
风景也如人。有的如情人,让你有“我见青山多娥眉,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之感;有的如知己,让你像李白一样“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有的如调皮女友,一会儿“山重水复疑无路”,一会儿“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的如倾国佳丽,“淡妆浓抹总相宜”;有的如贫家女子,生在乡野人未识.
风景也有遇不遇的问题。遇柳宗元才使永州山水为世人所赏;遇范仲淹才使岳阳楼焕发出崇高的境界;遇吴承恩才使花果山名扬海外——所以,古人有言: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载!
对山水的发现其实也就是对自己的发现。无诸己,如何能浴诸人呢?所以,刘勰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在观赏山水中丰富自我,在发现自然中发展自我。
现代旅游较之古代有了更多的形式与内涵。无论是风光风情游,还是挑战生命极限的探险游,抑或是合家老少到远方探亲访友的亲情游,林林总总,不拘一格,自然也就趣味多多。
要出门旅游当然得有钱、有闲,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古人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此外,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也难以领会到山水的意趣。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人云亦云,人趋亦趋,入宝山而空手返。
其实,人们盼望着旅行还有更为深刻的心理原因在。——我们每一个人都企图着从习惯中逃脱、从枷锁中解放;同时怀着对远方的渴望、对未知的向往,放逐自已,将自已置身于陌生的人群,陌生的环境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旅行正是对日常习惯性的环境和关系的逃脱,所以,行人总是怀着无限的喜悦和憧憬,踏上旅途的;也正是因为陌生化,从而失去了旧有的依着,于是又产生一种莫名的漂泊感。
一个人当他身心疲惫、状态不佳时,不妨放逐自已,将自已置身于陌生的人群,陌生的环境中,灵山秀水可以陶治性情,浓郁的风土人情能松弛紧张的神经,在旅程中与历史对话能让思想更加洁净明晰。一程下来整个身心就可能被激活,不知不觉中重塑了一个崭新鲜活的自我。
“人在旅途”和“人生在世”有着相似的过程、相似的机制,由此也就有了相似的心理感受。所以,旅途中的人,有着特别强烈的人生感。其实,人生一世又何尝不是旅游一回呢?
旅游真好!!! 山水可以陶冶性情,当心感到劳累时,可以看看青山绿水,来舒缓心情,还可以带来视觉的享受,让我们暂离尘世的喧嚣,体会人世的无常,以一平常心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 我爱旅游!但是怕累!!! 珍惜时光,不要等到走不动时再去旅游 以下是引用追随在2008-5-6 11:12:05的发言:
珍惜时光,不要等到走不动时再去旅游
正是!!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更华丽 善游者,无处不是书。 好想去旅游 我也想去旅游
但是我没钱
哦
买嘎得嗯 好想去 好想去旅游啊,但就是不知道去什么地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