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男女多自由恋爱,即使经人介绍相识,也能婚姻自主,唯结婚时迎娶之程式仍沿用至今。
举例说吧!一对未婚男女经媒人说合,安排地点“相亲”,若两人都有意就算是初步同意,男女双方方可随意交往。随着双方感情的进一步加深,由媒人协商,让算命先生进行合算,八字相合,可选择吉日进行定亲,订婚我们定州又叫“换书”,早些时候有正规的文书交换,现在简单的多了省了这手续,但是旧称没改依旧称做是“换书”
定亲时男方仍须携礼品(一般为烟酒糖肉等四色礼)、彩金,在媒人及族中长辈的陪同下,正式到女方家,吃顿订婚饭,女方酌情返还礼物或是钱款算是正式订婚。
商量好确切结婚吉日后,男方将所择吉日用红纸写成“娶贴”送到女方,通知结婚日期。
娶贴十分有意思,格式要从左到右,竖行写法。
当初给我家的类如内容为
大德望x翁亲家大人阁下:
承蒙不弃寒门,得以令千金下嫁贫家,谨择于农历x月x日x时,命小儿备彩舆前去贵府迎亲
之时新人开面整容梳妆面向某方大吉,吉选新人上下轿宜面向某方大吉,吉选新人行嫁送行男女客忌属某某某三相生人不用大吉
肃此预达
台知
忝姻x亲 拜上
双方男女一起到登记机关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后,始为合法夫妻。登记后有个说法叫“登记不等空”说白了就是要改口叫对方的父母为爸爸妈妈了,算是改口钱吧。(我是婚后登记的,没有等到这一项的外快,呵呵)具体多少看情况和家庭而定,一般就是公婆各给110块钱,寓意以后一起生活要诚心诚意。
结婚前一天,男方邀请几个有威望的亲戚和朋友一起到女方家。女方略备酒菜款待,期间协商明天婚礼的具体事宜。-----------我们定州俗称催妆。
迎娶之日男方请一对或是两对夫妇(伯伯、伯母或叔婶、兄嫂)为娶门亲,由同族兄弟送亲,兄弟护轿前行,谓之“把轿杆”, 女方将陪嫁品送到男方家中,俗称“过嫁妆”。男方给抬嫁妆者喜钱,表示感谢。
结婚当日一切就绪,娶亲队伍浩浩荡荡赶往女方家,到后新娘梳妆打扮。三声炮响催新人上轿
上轿前,新娘手里也要拿些东西。小镜子,桃树枝,针,还有手中拿小手帕,里面包有各种五卅粮食。新郎在女方送宾的陪同下,拜辞了岳父母,新娘上轿。路遇到桥、井、庙宇、十字路口拐弯处,都要把五色粮食撒一把。
车到男方的家门口,迎亲的人首先对着花轿放一挂鞭炮,然后迎进屋中。
家里长辈都在场依次相认,长辈送给新娘拜钱,另外还有来看新娘的人,从锅底摸一把黑灰抹到婆婆的脸上,婆婆不仅不恼,反而高兴,抹得越多说明越有人缘。
到夜晚,客散之后夫,由同宗妇女有儿有女的嫂子婶婶称为全伙人的,为新郎新娘铺被褥,然后就寝。
新婚后第三天,(也有第二天的)新郎新娘一起回娘家,女方设宴款待,叫“回门”。 宴罢早回,有“新人不过晌”之说。
婚后一月内,女方定期接送闺女,有三天叫六天送或四天叫八天送者不等。头一遍叫、送,必须是父亲或叔叔、大爷来叫,母亲或婶子、大娘去送,有“爹叫娘送,一辈子没病”之说。近满月回婆家“过对月”。三年内,农历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必须在娘家住,有“正月十五不看灯,看灯死公公;八月十五不赏月,赏月死婆婆”等说。三年后,方可来往自如。现今已逐渐放开,很多人家中不在演习这个旧习俗了。
我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经历过的记下来。肯定有不少漏掉的,,比如说新娘子上轿以前要“照轿”我只是听说过,并没亲眼见到过,也就没写看客们有知道的就补充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