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您当前的位置:思童网 > 旅游资讯 > 国内旅游 > 查看内容

寻找中国石窟的“下半阙”

2013-10-9 10:08 发布者: 影子 查看: 1304 评论: 0 来自: 中青网
    如果说以敦煌莫高窟和云冈、龙门石窟为代表的北方石窟是中国石窟史的上半阙的话,那么,以重庆大足石窟和四川安岳石窟、广元石窟为代表的南方石窟,必然代表中国石窟史的下半阙。”《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成都人袁蓉荪,花了5年时间,走遍川、渝两地的几十处大小石窟,用手中的相机来证明他的这一观点。

夹江千佛岩石刻

    3年田野调查 
    力证“中国石窟下半阙” 
    “第一次窥见石窟之美,是上世纪80年代初。”袁蓉荪回忆,一辆雅马哈125型摩托车载着自己在蜿蜒起伏的老成渝路上盘旋一天以后,终于来到宝顶山的大足石刻。“用海鸥4B相机,走马观花地拍了几卷120黑白胶卷。虽然拍摄不得要领,但大足石刻造像的精美绝伦,却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 
    此后,袁蓉荪拍过风景、古镇,却始终与石窟擦肩而过。直到2005年,在重庆涞滩古镇遇到一尊被风化的石刻佛像,袁蓉荪的目光聚焦了:“风雨雕琢的衣袂刻痕与新生的青苔相融,石刻上残存的朱红、石青等颜料在岁月的洗礼后焕发着迷人的光泽,尤其是那些穿过历史风尘的石佛神态端庄,让人不由地慨叹这千秋万岁的大静。但这些流传千百年的美,正随着岁月的侵蚀一点一点地消逝,我应该把它们留下来。” 
    2006年3月,袁蓉荪来到安岳,开始了第一次寻访石窟之旅。此后,他穿梭在巴蜀大地进行拍摄。当越来越多的石刻佛像被他定格,他开始在心里为散落巴蜀各地的石窟 “叫屈”:“难道只有1945年顾颉刚、马衡等学者发现的大足石刻,可与敦煌媲美,与云冈、龙门鼎足而立?”抱着这样的疑问,自2008年起,袁蓉荪与作家萧易一起,开始长达3年的系统田野调查。

安岳卧佛院摩崖石刻

    3年披荆斩棘,那些鲜为人知、散落荒山的尊尊摩崖佛像被他们一一记录下来。经过梳理,他们惊讶地发现,摩崖石佛几乎在四川每个县都有分布,石窟的年代从北魏、初唐、中晚唐延续到五代、两宋。同时,这些摩崖石佛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佛教摩崖石窟的发展走向,那就是北方、中原石窟衰落后,巴蜀继之而兴,把中国石窟的年代又延续到了南宋。 
    “安史之乱中,中原大批官吏、商贾、工匠、诗人、僧侣、画师迁居入蜀,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石窟艺术循着金牛道,经广元、巴中、绵阳,再顺涪江流域经遂宁传入安岳、大足,在这里最终停下了脚步。”萧易说,佛教从印度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从新疆克孜尔石窟,到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一路上留下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但安史之乱后,中原大型石窟相继衰落,再无规模石窟造像。“是四川接过了中国石窟艺术的接力棒,把中国石窟的历史又往后延续了400年。如果说北方的石窟,写下了中国上半部石窟史,那么,巴蜀的石窟显然就是下半阙。”

最新评论

画家推荐
何建新作品

何建新作品

高恩深

高恩深

张真山

张真山

艾九銮

艾九銮

鉴克

鉴克

李宗利

李宗利

陈东来

陈东来

李京

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