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邑为氏,是晋国六卿之一,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周成王灭唐,迁之杜邑(陜西 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 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 范县),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范姓尊范武子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范姓位居大姓行列,位列新百家姓第51位,约有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36%。中国范姓一支迁居越南,现今范姓已是越南第四大姓,占越南总人口的7.5%,约678万。
迁徙分布:
秦汉时期
范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西、河南和湖北地区。秦汉时,范姓已经分布到、河北、山东、江苏等长江以北地区,随后进入江南地区。唐安史之乱时,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姓入闽始祖。
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 海阳县、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范氏宗亲点击加入范氏全球群
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范姓大约有6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为宋朝第二十一大姓。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河南、江苏,这四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湖北、江西、陕西,这五省的范姓又集中了31%。四川为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范姓总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四川、冀豫、苏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范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为明朝第五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范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范姓人口净减少了26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范姓是北方地区的姓氏,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福建,这三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山东,这三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5%。浙江省的范姓人口约占范姓总人口的20%,为范姓第一大省。全国范姓中心由北、由西向东南漂移,形成了浙苏闽赣的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当代
当代范姓的人口已近460万,为全国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在全国的范围内主要集中于河南、安徽、山东三省,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辽宁、黑龙江、山西,这六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约占范姓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的四川、辽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地区。范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晋豫鲁、冀京津、皖苏沪浙大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3%,居住了大约72.5%的范姓人口。在四川东部、重庆、云南北端和西南、贵州西北、甘肃大部、宁夏南部、陕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东北部、广东大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8%,居住了大约18.4%的范姓人口。
郡望堂号
郡望
南阳郡
高平郡
钱塘郡
敦煌郡
汝南郡
河内郡
山阳郡
外黄县
堂号
高平堂、 南阳堂、钱塘堂、敦煌堂、汝南堂、河内堂、山阳堂、外黄堂,都是以望立堂。此外还有后乐堂、芝本堂、鸡黍堂、永思堂、崇本堂、敦本堂、积善堂、忠恕堂、经义堂、逵道堂、敦睦堂、同宗堂、富顺堂、义田堂、兴字堂、裕庆堂、仁义堂、杰旺堂、世杰堂、文正堂、树德堂、氏明堂、昌兴堂、聚贤堂、世德堂、功德堂、世德高堂、忠萱堂、恒久德堂、廉让堂、怀德堂、复义堂、景堂、高德堂、桐城堂、忠厚堂、德文堂、敦叙堂、双杏堂、铸人堂、永和堂、世怡堂、光裕堂、崇德堂、血刚堂、庆和堂、高庆堂、麦舟堂、信德堂、众人堂、海宁堂、明理堂、永安堂、世昱堂、宏德祠、万杰堂、家族堂、世纪堂、万福堂、庆余堂、永世堂、承训堂、仁德堂、梦蝶堂、范氏族堂、福安居、继祖堂、郡望堂、麦舟堂、致富堂、清俭堂、昭义堂、己任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