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账户
搜索
查看: 2644|回复: 7

[原创]江阴见闻录12——翁氏祠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31 06: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下班早早回到了宿舍,遇见房东的侄儿,告诉我今晚翁氏某族人在村里的祠堂请戏班演戏,是最后一天了,让我也去看看热闹。

       这的确是引起了我的兴趣。记得小时候母亲带着我看过几场戏,只是一点模糊的印象,其实我都是在睡觉而已。那时候小根本不懂得听戏。既然有这样的机会补上这一课,见识一下真人版的戏曲,倒是不错的。于是招呼了一下在院中枯坐休息的数人,居然没有人愿意同往。

       我独自顺着漆黑的弄堂(这里的弄堂晚上基本是漆黑一团的,偶有的灯光也是昏昏欲睡的),摸索着按房东侄儿指示的地方走去。其实只是穿过几个巷子走上老街,按照那早已彻空绽放的烟花方向走去,自然是不会错的。

       对于戏剧除了在书籍上比较完整地看过戏文,电视上基本也是一跳而过,从来没有认真听过或看过一场戏剧。主要是实在无法接受那拖泥带水的唱腔。不过对那些舞动的戏装,耀眼的饰物,炫耀般的鼓乐,喧天似的唱腔还是多少有些印象。

       到得翁氏祠堂,衬着灿烂的烟花背景的亮光,整体一看古色古香古韵十足,但细一看应该是按原有的古代祠堂的模样仿建或扩建的,白墙黑瓦,线条分明,飞檐斗拱,虽不失古朴大方,但那新鲜的粉白、赭红、黑漆、金边,却透着一股现代的味道。大门前左边的基础上有一块奠基石,刻着十年前翁氏另一族人捐资十万修建祠堂的纪录。我更喜欢寻访古老文明留下的智慧。

       许多年青人聚在祠堂外燃放震耳欲聋的烟花火。戏还没开场,但那公告上可以看到今晚来演出的是“福州闽剧实验剧团”,下面赫然写着数位国家一、二级演员的名字。其中一位主演得过戏曲梅花奖。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理所当然地受到国家长期的扶持和保护,但地方曲种呢?过去每个县市都有闽剧团,如今呢?除了以福州为中心的不多县市尚存外,其他地方早已罕见,足证后继乏人啊。再过多少年后,很多地方曲种只能从资料片里去了解了。这些传统文明的精髓随着时间流逝的愈久远,消失的愈多。

       转到后台的窗子前,远远已然听到的锣、鼓、绑子、铙、钹、二胡、唢呐……现在听起来更显得杂乱了,原来在开场前它们正各自在调整着自己的声线。

       进了祠堂才发现里面早已是人声鼎沸。十几个大风扇却抑制不住数百人的热度,闷热的很。祠堂之大估计容得下一千多人。

       祠堂中间过道左侧即正对着戏台方向的墙上,是族人在祠堂里供奉的翁氏先人了。全是一米见方的白描画像(类似于古典书籍上的称为“绣像”的插图画),有点泛黄。算了一下是17位,均是唐、宋的高官显爵,有鸿泸少卿、谏议大夫、刺史、尚书、判官、巡案、著作郎……可谓人才辈出。想不到江阴小镇自古还有这么个诗礼之家,这翁氏应该是当时的望族了。也可见出自唐以后家道中落了。

       在这方墙壁上是个探出的望楼,连着两侧的是个回廊,可以从供桌旁的楼梯上去,这上面也有十余排座位,但吸引人的是那两壁上悬挂了自古多少年传下来的各式匾额:谏议大夫、探花、文魁、一门五学士、太子正字、进士、五代同堂、医学博士等等,不胜其多。还有更多的估计可能是有些损毁的匾额则靠在座位后面的墙边上。这些只在史料上或电视上才看得到的歌功颂德的牌匾却一下子让我目不暇接了。

       在这望楼上看下面的戏台了然无余,于是选了个正中的座位坐下。

       戏台的两边柱子上的黑底金漆的对联很有情趣:“看古事纪今事要知今事通古事;听戏情即世情欲晓世情看戏情。”正如“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般,真是入木三分。

       戏终于开场了,一阵紧锣密鼓之后,一层云雾涌起,应该是在仙界了。只见一天官领着众位神仙正在观赏百花,哼唱各种不俗的仙界百花,称赞着世间的欣欣向荣。哼哼唧唧听不太懂,只能根据他的唱腔对照着白壁上的戏文观看。那戏文自是写得不一般,毕竟是经过了多少场次的演出锤炼出来的。最后这位神仙晃着台步,锣响一声他一抬步,再响一声他一顿足,最后磨磨蹭蹭总算是站在戏台边上,应该说是云端的边上,向人间看了又看,然后举起手中一个金色的宝贝(没有瞧见是啥东西),向戏台下掷去。

       不要以为他是随便扔的。原来戏台下早已站着两人,一人一头张开一块金光灿灿的被单般大小的绸缎,正在那等着接呢。这应该是请戏班的东家了,刚才的戏不过是一个彩头,即是对东家的祝福感谢,也起了调起大家兴趣的意思。你看,那宝物掷下时,全场沉浸在一片热闹之声中。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哪怕外面是数九寒天,在里面也要被热情感染的心潮澎湃了。那宝物正正落在了绸缎中间,其中一位裹好之后背在背上,另一位则撑着一把锦伞,紧跟着一道从西边的大门出去了,后面还跟着十几个人。此时全场更是喧闹不已。看到这里不免感到心情特别愉悦。看来这世间,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到哪都一样,那就是企望着神仙的庇佑。

       正在大家看热闹时又是一阵锣鼓喧天,演的是猪八戒背媳妇,那呆子自然不免又要被戏弄一回了。然后字幕上打出应东家之请加演现代舞《康定溜溜》,几位年青貌美的女子翩翩起舞,倒是挺养眼的。接着是两首独唱。我正自猜想这戏班也够能糊弄人了,这样的大杂烩就完了?还加演?

       就在我站起欲要离座时,那字幕又打出:“大型闽剧《乞丐皇帝》”这才知道正戏才刚刚开场。《乞丐皇帝》演绎的是朱元璋的事迹,大致的故事内容我都熟悉,所以在鼓乐声中坐了小半个钟头就起身回宿舍了。

       祠堂——这个祭祀祖先供奉先人的地方,其实更是一种地方文化的延续。祠堂在南平地区已是不多见了,印象中峡阳和漠武的祠堂文化搞得挺好。元坑、将乐也有,只是未曾见过。 其他乡下中应该有但应该不会很大。象翁氏祠堂保存了这么多前代的遗迹(画像和匾额),也就是保存了宗族之间联系的根,是很不多见的。据说福清、莆田的这种祠堂很多,做为一个宗族的纽带,交流的去处,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自古以来,文化的积淀多是以祠堂(或家庙)为中心,随着子孙的繁衍而向外扩散的。而各地的这种文化积累就构成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经济军事的进步短时间内就能做到,而文化的传承至少要上千年。一代代人的修建、保护,为的是延续香火和血脉,还有根。古人的姓氏源头(家族来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几千年前,而现代人大约只能唱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06: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更喜欢寻访古老文明留下的智慧。
[em14]
发表于 2010-12-31 09: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看的太懂,
[em10]
发表于 2010-12-31 09: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下班早早回到了宿舍,遇见房东的侄儿,告诉我今晚翁氏某族人在村里的祠堂请戏班演戏,是最后一天了,让我也去看看热闹。

发表于 2010-12-31 09: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进了祠堂才发现里面早已是人声鼎沸。十几个大风扇却抑制不住数百人的热度,闷热的很。祠堂之大估计容得下一千多人。
过去有这么大的房间吗?
[em1]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03: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劝其多事2010-12-31 1:31:23的发言:
不是看的太懂,
[em10]


这都没懂?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03: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俺是保定地2010-12-31 1:32:23的发言:
进了祠堂才发现里面早已是人声鼎沸。十几个大风扇却抑制不住数百人的热度,闷热的很。祠堂之大估计容得下一千多人。
过去有这么大的房间吗?
[em1]


你没仔细看我写的,这个祠堂是在原址改建或扩建的。
发表于 2013-6-14 08: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这样的祠堂应该很少吧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思童网

GMT+8, 2024-5-6 01:31 , Processed in 1.093778 second(s), 16 queries .

Copyright © 2003- 思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4009328号-1 Powered by Discu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