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本的治理哲学,穿越千年照亮当下
“国库空虚,财用不足!”——当这样的奏报一次次摆上宋仁宗的案头,北宋王朝正深陷财政泥潭。而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却以一场雷霆改革给出了答案:他提笔勾去官吏名册中冗员的名字,面对“一家哭”的质疑,凛然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这句千年诘问,如今正叩击着我们的现实:当地方财政面临“前所未有”的赤字压力,是向民生伸手,还是向积弊开刀?范仲淹早已用行动写下答案。
一、范仲淹的“赤字破解术”:三剂猛药治顽疾
1. 砍冗员,断虚耗:宁得罪百官,不伤百姓分毫
宋代官员数量四十年翻倍,仅财税吏员就超19万。范仲淹的应对堪称铁腕:
“一笔勾销”庸官污吏:淘汰十之七八的无能官吏,严控恩荫特权;
KPI考核取代熬资历:升迁看政绩而非年限,逼混日子的官员“卷”起来。
今日启示:财政紧张时,精简机构、严控编外人员、压缩“三公”经费,比向企业加税更能赢得民心。一家单位的“哭”,远好过一方经济的“哭”。
3. 向浪费亮剑:封存奢靡,钱归民生
范仲淹曾直指要害:“聚财艰难,散财容易!”他的改革刀锋直指浪费:
裁撤重复衙门(如礼仪院、审刑院);
叫停滥赏滥封,严控皇家寺观修建;
军马改“民养官购”,省下天量饲料费。 今日启示:叫停“形象工程”、压缩论坛庆典、严查财政资金空转…省下的钱,足够解多少民生之急? 二、今日赤字困局,如何用范公智慧破题? 第一步:学“勾销哲学”,向体制成本开刀
合并职能重叠部门,裁减编外人员;
推行“零基预算”:每一笔钱重新论证,断绝对无效支出的惯性依赖;
关键原则:宁触既得利益,不伤民生根基。 第二步:效仿“杭州经验”,以投资换活力
定向刺激消费:发放文旅消费券,扶持夜市经济、赛事经济;
扩大有效投资:老旧小区改造、农田水利修缮——既能惠民,又可吸纳农民工就业;
巧用价格杠杆:如补贴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以“政策折扣”激活万亿级市场。 第三步:重建“节俭治理”伦理
范仲淹暮年散尽家财设“范氏义庄”,却拒为自家购田。今之财政更需:
公开“三公”经费明细,接受全民监督;
建立财政资金问责制,对浪费终身追责;
政策导向巨变:考核GDP,更考核“民生满意度”。 赤字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为民担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誓言从未过时。财政危机本质是信任危机:当百姓看见政府向自己“开刀”俭省、向企业“让利”松绑、向民生“倾斜”资源,谁不愿与之共渡时艰? 千年之前,那位在名册上勾画不休的老者早已明示:破局之道,不在“加税征费”的技术层面,而在“以民为秤”的价值选择。一家哭胜过一路哭,今日的阵痛,正是为了明日的不哭。 补充数据:范仲淹主政杭州期间,通过“荒政三策”不仅安然度荒,还带动服务业就业数万人;其推行的“考绩法”使北宋中期吏治一度清明,为“嘉祐之治”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