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账户
搜索
查看: 2073|回复: 11

书画双绝说大梁 高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5 19: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初冬。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门口。



今天是个好日子。上午十点,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潘学聪的书法作品展,将在此开幕。



请柬上写得明明白白,开幕时间十点;可九点刚过,门口出席书法展的各界人士就渐次多了起来;进不了展厅,不少人在驻足欣赏书展的会标:翰墨人生,潘学聪书法作品展。



“好潇洒俊逸的书法!”



“谁题写的啊?”



“大梁啊!“



“大梁?就是画家梁秋生吗?”



“不是他是谁?”



“好个大梁,还有这么一手!”



人们评头品足,赞不绝口。




大梁,名梁秋生。1957年生于河北沧州,自幼师从夏连雨(大型连环画《回民支队马本斋》作者),先后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河北师大美术学院、中国连环画国画研究生创作班,曾受到贺友直、姜维朴、黄胄、刘大为等名家指导。上研究生班时创作的连环画《陪衬人》、《车票》发表于权威杂志《中国连环画》。对黄胄、刘大为画风技法掌握娴熟,后开创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发明两项专利技法。其创作的大型国画《改革开放举世瞩目》荣获“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大型画展金奖提名奖。先后任沧州师范美术教师、河北人口报、河北日报美术编辑,专业画家。现为徐悲鸿纪念馆、徐悲鸿艺术学院、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所属徐悲鸿国画室执行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画家王明明,对梁秋生的作品极为称道。他在评介梁秋生作品《帕織央》时说,此幅作品用的是八尺整张生宣纸。这么大张的生宣纸画工笔有相当大的难度。用生宣纸画工笔并不鲜见,小幅的生宣纸画工笔不是很难驾驭,齐白石画蜻蜓蝈蝈都很工细,但那是小幅。这张画上面的游丝线条足有半米甚或一米长,勾得均匀自然并不是易事,但这幅画的线条勾得近乎完美。



《帕織央》一看就是大梁的风格。他的风格是在1984年《小孩周报》(后来叫《少年智力开发报》)当美术编辑时形成的。一份报纸多时二三十个插图、题图,还有不少是彩图,大多是突击完成,有时在胶片上直接画,这便逼迫他吸收大写意国画的大墨淋漓手法,但需提炼归纳,后逐渐形成了大块点、线、面排列组合的富有个性的方法。大梁在画一般的大幅创作时均采用传统手法,而《帕織央》却展示了他的个性。

艺术是要夸张、概括,但不能缺乏甚而抛弃它本身的特点,《帕織央》这幅作品则准确地把握了这一原则。综其画面的效果、颜色的处理、场景的组织以及一些特殊技法的运用等,是一幅非常优秀、具有欣赏价值的作品。



能得到名家如此赞誉,足见梁秋生在画坛地位。



其实,梁秋生的书法和他的绘画,应该是并驾齐驱的。甚至可以讲,他在书法方面的付出,丝毫不亚于绘画方面的努力。朋友告诉我,早在七十年代,十五六岁的他,就开始了展览馆美工的生涯,写展牌、画插图,练得一手好字画。



有权威机构这样介绍梁秋生的书法历程:文革时期写展牌是整天练手腕,并模仿着古人那遗产;教学的几年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味道,心里明白了不少事;当编辑总要给报纸写大标题,有了高标准的压力;现在被称为书画家了,总想写出特点,好对得起那称呼。



或许,确实因为梁秋生特异禀赋和几十年持续不懈的追求,他的书法受到了北大方正的青睐。在先后开发舒同、启功、康有为、宋徽宗的字库后,梁秋生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不能不佩服北大方正此项目决策者的眼光,梁秋生果然不负众望:虽然他少年成名,大量临摹古人及今人名家的作品,真草隶篆各体均下过功夫,但是,他仍旧遍访名家高手,请智者支招,在这套字库中张扬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毫无夸张地讲,“大梁体”开创了书法界的先河:这是北大方正已经开发的几套字库中,唯一一位健在书法家的倾力之作,7260个常用汉字,梁秋生一丝不苟用毛笔书写;大梁字库里面的所有字,没有加入任何现代修饰;既充分彰显个性,又近乎完美无缺。

对这套“大梁体”,梁秋生倾尽心血。他坦承,“我的字里不能要别人的一点东西。”他在自己的字中革除别人的符号,其他书法家的风格绝对避开,再美好的笔法也要忍痛割爱。正如他2005年在大连接受记者采访时赋诗所讲:曾是通宵达旦,苦练真草隶篆,争得一方席位,脱去古人衣衫。



“大梁体”一经问世,就好评如潮,许多家报刊、电视台、广告公司争相使用,一些招牌、展标、题词屡见踪影。



业内人士认为,“大梁体”洒脱俊逸,笔划灵动,既包藏行草篆古代书法艺术之灵韵,又兼得点线面浑然天成之契合,更独具书画审美意识之需求。



“大梁体”能够得到人们认可,并非偶然。



梁秋生曾向笔者几次说起报刊标题用字前世今生:



大概在1987年前,报刊上讲究的大标题常常是由书法家或是单位里毛笔字过硬的人写出来,以示题目重要、突出、讲究。那时,毛笔字在报刊上的应用既重要时尚,又有派头、冲击力。我在报社期间,写了无数的标题、栏头字。那时写字考虑得多,要讲究美感,考虑领导、同事和读者看着顺眼。



自从有了电脑,完了。你看看,从上到下,各级大小报刊,一水的就用一种字,抑或说就一类字——“美术字”。



原来,报纸文章的标题大小,是有规定的,不能随意加大字号;从出现广告后,就不一样了。醒目的大字用在占面积很大的广告上。由于电脑排版的方便,为了“抢眼”,编辑随意加大标题字号。报刊之间也开始了“抢眼竞争”,纷纷改版、创新,追求所谓“冲击力”。

所以,现在,大大小小的报纸,看谁的标题“粗、黑、大”;可所用的字体呢,还是沿袭了“办报用字要求”,只有两三种字体,甚至有的规定只用黑体,认为那样有力度。



我也曾是报纸版面改革的参与者,现在的状况是我始料未及的。哪里都是一模一样一个味,谁还有冲击力呢?我总认为,冲击力的前提是要有个性、有创新。



“大梁体”今日脱颖而出,实际上是梁秋生的厚积薄发:他十几岁就为左邻右舍书写春联,行书草书挥洒自如;工作后写展牌,魏碑隶书驾轻就熟;几十年耳濡目染,潜心研究各家各体。为了创新,梁秋生“进入古人,又苦苦挣脱”,吸收自然随意的绘画笔法;为了完美,采纳点、线、面,整与散,气与势的“设计学”原理、“构成学”要素。



梁秋生的“大梁体”生逢其时:一种既有个性又颇具冲击力的字体,怎么可能不被越来越多的独具慧眼者相中呢?
发表于 2009-1-15 19: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图片没》???
发表于 2009-1-15 19: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曾是通宵达旦,苦练真草隶篆,争得一方席位,脱去古人衣衫。[em15]
发表于 2009-1-15 19: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都极个性
望一睹!!
发表于 2009-1-15 19: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过大梁这个人,没有见过他的作品。
发表于 2009-1-15 19: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大梁吃过饭,但没有见到他的佳作遗憾!
发表于 2009-1-16 05: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月亮走我也走2009-1-15 11:52:50的发言:
和大梁吃过饭,但没有见到他的佳作遗憾!


你什么时候和他吃过饭呀?我可不熟悉!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05: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他的网站,看看吧
http://www.dlysw.com
发表于 2009-1-16 07: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敢妄评,只好说不错!
发表于 2009-2-9 15: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有自己网站肯定不错[em13]
发表于 2013-4-19 18: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作品吗,想看看[em14]
发表于 2013-4-23 23: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图片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思童网

GMT+8, 2024-6-3 19:23 , Processed in 1.109404 second(s), 17 queries .

Copyright © 2003- 思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4009328号-1 Powered by Discu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