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账户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范仲淹的教育观:高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位千年前的教育改革家,道破今日高考迷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当北宋名臣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时,他用划粥断齑的方式度过清贫岁月,却不知自己的教育思想将穿越千年时空,照亮今日学子的迷茫。
又是一年高考放榜季。当千万家庭为分数或喜或忧时,这位北宋教育家的真知灼见,对今日的我们仍有振聋发聩的启示。
微信图片_20250701204711.png
拒绝“不耕而获”的短视
范仲淹曾一针见血地批判当时科举制度:“不务耕而求获”——就像不耕种却奢望收获一样荒谬。他将只重考试结果、不重教育过程的科举比作无源之水。
在《上执政书》中,他明确提出“重名器”(慎选举、敦教育),主张“劝学育才”,恢复制举并使与教育相衔接。他深知:没有扎实的培育过程,任何选拔都是空中楼阁
庆历年间主政时,范仲淹再次提出“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着力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完善教育系统。在他看来,高考成绩只是教育过程的一个节点,而非终点。
教育的真正价值:经世济民
范仲淹的办学实践令人动容。景祐二年在苏州,他本已买下一块风水宝地准备建宅。当风水先生预言此地“必出公卿”时,范仲淹笑道:“既然这是块贵地,让出建学堂,公卿将相不是更多吗?”于是便有了名冠东南的苏州郡学。
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足迹所至,无不兴办学堂。晚年又设义田、建义学,对族中子弟实行免费教育,开启了中国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他主张教育内容既要有儒家经典的“宗经”,又要兼授算学、医药、军事等实用技能,培养经邦治国的实用人才。这种全面发展的理念,在今日看来依然先进。
微信图片_20250701204813.png
超越分数的“先忧后乐”
范仲淹的教育思想核心,是其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动体现。他培养的学生,如胡瑗、李觏等,后来都成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在范仲淹看来,教育的目的绝非培养仅会考试的“辞赋机器”,而是塑造能担当天下大任的栋梁之才。他主张考进士要“以策论高辞赋”,“先策论后辞赋”,强调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王者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范仲淹在《上执政书》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关系国家命运的本质。他力推的庆历新政教育改革,虽然因政治斗争受挫,却为北宋后来的三次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千年智慧照亮当下
当高考分数揭晓,范仲淹的教育观给我们三点启示:
高考成绩只是教育过程的一个节点,而非终点。范仲淹反对“不务耕而求获”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强调系统培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经邦济世的全面人才。范仲淹主张既重经典又重实用技能的教学内容,反对只会考试的“书呆子”。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范仲淹培养的学生之所以杰出,正是因为他们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微信图片_20250701205101.png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面对高考成绩,我们需要这份豁达
成绩理想的学子,当思“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负韶华;成绩不如意者,更应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从来不是由一纸分数决定。
人生路漫漫,高考只是其中一站。范仲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
育真正的价值不在分数高低,而在于培养心系天下、脚踏实地的品格。这种品格,才是穿越千年而不朽的精神财富。
当现代教育陷入“分数焦虑”,这位千年前教育家的智慧光芒,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思童网

GMT+8, 2025-7-3 12:59 , Processed in 1.109631 second(s), 20 queries .

Copyright © 2003- 思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4009328号-1 Powered by Discu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