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账户
搜索
查看: 3014|回复: 22

智慧的能量第三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3 21: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lace=990000]第一章 生命的目的

人身贵在能利有情

珍贵的人身

拥有珍贵人身的目的,并非只求达成自己的安乐而已,还得帮助他人离苦得乐。这才是人生的目的。拥有此八有暇及十圆满的珍贵人身,是为了有利益有情。

众生耍的是安乐,不是痛苦。但众生要的这种安乐,并不仅是暂时的安乐而已;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无上的安乐,即证悟的究竟安乐。这就如采购物品般,人们要的是最美好,最耐用的物品。同样的,人们要的是最持久,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有所不同,因此会各自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最高快乐。

若有任何人不想证悟的唯一原因,无非是欠缺佛法的智慧。事实上,任何会接触佛法,知晓有某种快乐,例如解脱业、无明的缠缚,以及止息所有障碍,圆满所有了悟的无上快乐的人,都会想要得到它。

既然众生需要的是成就正觉的无上安乐,那么我们能给他们的最大利益,就是引导他们成就正觉。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遵循成佛之道。因此,我们应当指引他们成佛的途经。但是,为了揭示此一途径,我们必须能够完全而且确切清楚他们心识的每一种特质。由于众生各具有不同的特性及智慧层次,需要施予各种不同的教法。因此,必须毫无差错地通晓各种方法。但因为只有一切种智才能洞悉众生的每一种特质、智慧层次,以及所有的对治方法。

因此,自己必须先成就一切种智无上正觉。

[/lace]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21: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lace=990000]大乘转念法门

为了成就一切种智,就得遵循成就一切种智的途经。必须修持成就正觉的全部次第,即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包涵了整个佛法的精髓,佛陀的八万四千教法。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五浊炽盛、极度违逆的时代,修行佛法有许多障碍。由于内在和外在的障碍倾盆如雨,因此即使接触到了佛法,我们也会发现要持续及圆满修行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能圆满修持菩提道次第的闻、思、修,以便成就一切有情的利益与安乐,首先必须修持大乘转念法门。也就是说要利用任何所经历到的难题,在内心激发起成就菩提道的了悟。这样,难题不但不会形成困扰,反而可以帮助发展心智和持续菩提道上的修行。若未能修持转念,则不能圆满佛法的修行及内在心智的拓展。这就是为什么我想在这里解说“运用苦与乐入菩提道”的原因。

在遇到难题时,可运用的菩提道次第禅修方法,种类繁多。此简要教诫乃多祝羌仁波切,根据龙树菩萨的《实行王正论》及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所作的。多祝羌仁波切,又名吉美·滇佩·尼玛(Jigme Tenpei Nyima),是一位成就极高的宁玛派喇嘛,其圣洁之心臻密乘极高证悟,对宗喀巴大师的教法也有深入的研究。其教法在内容上并未超出怯喀瓦格西(Geshe Chekawa〉的《修心七要》及朗日塘巴(Langri Tangpa)的《修心八偈》,或其他有关转念的教法;只是吉美·滇佩·尼玛运用菩提道次第的修行在难题和障碍的经历上,有其殊胜之处。这殊胜的转念修行,可分为两部分:运化苦为菩提道,及运化乐为菩提道。本书中,我将说明如何运化苦问题为菩提道。

[/lace]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21: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发展另一种面对困境的态度

面对困境时,应自然地生起涌现欢喜的念头;

就像面对冰淇淋或音乐时,

自然的心生欢喜般。

在此末法时期,众生特别被苦、困难及不快乐所折磨,这是因为他们脆弱的心智无法把所经历的困难及伤害视为有利,甚至视为安乐的因。人们无法认识到这点,而且无法训练自己的心智在这种认知上。

与其视所有由众生及无生命的事物所引起的伤害为苦,不如养成一种习惯,将所有这些苦视为正面、有利的因素,使自己安乐的因素。先尝试将小伤害视为有利的,逐渐习惯后,就能将严重的困难视为好的,甚至是愉悦的,安乐的必要条件。最终将能把所有干扰自己的事视为不可或缺的。将困难情境视为有害且不如意是很平常的,而你却能将它视为是使自己安乐的极大助益。 转念的修持并非要去止息困难,而是要使自己能运用所经厉的困难,发展心智以成就菩提道次第。这并不意味着现在或将来,不会再受到敌人或疾病的伤害,只不过意味着将不会受到它的干扰罢了。这些困难将不再干扰我们修持佛法,及成就菩提道的了悟。事实上,困难并不干扰人,它甚至可以帮助人发展心智及持续佛法的修持。

困境是如何帮助佛法的修持呢?必须在两种思维上训练自己的心智。第一,必须停止对苦的排斥心,第二,必须欢喜地面对困难。当达到这种遇到困难,不再感到不快乐的境界时,困难就不再是自心了悟菩提道的障碍了。 只见问题负面的缺失(即过患,毛堃录入时注)

我们都会遭受过,如暴风雨之类,有生命或无生命物质的伤害。倘使我们的心习于视这些经验为苦难,那么将只会发现周遭的人物或环境,变得越来越困扰自己。连最微细、最不起眼的事物都会使我们的心感受到极大的痛苦,因而变得极容易生气。然而,这问题的根源,都是我们的强烈自私心。

一旦将每一件事物都当成难题,那么即使别人为你准备的食物稍凉了一点,也会造成你心中极大的不悦;某人的穿着或装扮有点不对劲,不合己意,也会成为痛苦的因。若夜晚有人或有动物制造噪音,吵醒了你,你也会生起无名的怒火,第二天就会整日埋怨,“唉!我昨夜一夜没睡,因为……如何……如何。”于是,没有睡好就成了不可思议的问题,不可言喻的痛苦。 睡觉或静坐时,即使是一点点微细或极不起眼的东西,如跳蚤爬过你的脚,咬了你,此时,若不能生起安乐的心来面对它,则这轻轻的一咬,会变成不可想像的大问题。有些人,花了数千元旅费去外地旅游,在待了一个晚上之后,只因不能忍受这类的不舒服,次日即束装而返。 习惯于用某种方式看待事物是心的常性,若养成将任何不完全合乎利己心所期待的微小事物看做是问题的话,则会把小事情夸大成为大麻烦。如果将小痛苦视为大麻烦并为之恼怒的话,将会永无休止的被沉重、不快乐的心所奴役。最后将难以忍受任何困难。触目所及皆成怨敌。对每件事物都会觉得不满,任何所听到、看到、尝到、闻到或触摸到的东西都会使自己不快乐。心夸大问题,使得人生充满苦恼、沮丧、偏执及精神崩溃。如果不断的被毫无快乐的心所奴役,那么别说是一天,甚至一小时的快乐也很难有了。

如果没有任何事物能让自己欢喜起来,或让自己满意的话,将无法体验快乐。在这种心境下,不管尝试什么,不管去到那儿,每一件事都会使自己不愉快。由于不明白这是自身的问题,不明白自己的心已习惯于这种思维模式,所以就会将一些外在事物,其他的人或物,视为问题根源。越认为自己的问题源自于外在的人或物,则会越愤怒。就像火焰般,油加得越多,火焰越猛烈。怒火越大,所造的恶业越多。然后会对所有的每一件事物,如房子、周遭的人,任何感官所触及的事物生气。这就是所谓的“触目所及皆为敌。” 据说伟大的行者密勒日巴,常将右手放在耳上,持倾听状的手印,这意味着,一切存在的事物,对他而言都是一种告诫、一种教示。对于伟大的行者而言,一切事相不但不相为敌,反而是友,亦即“触目所及皆为友”。事事不但不是困扰,反而是有益、具正面作用的。对伟大的行者而言,一切事相都是无上喜悦的,一切事相的自性都是空的。 看问题的有利面

遇到难题时,若能谨记困难的有利面,并将困难与大乘转念的修持相结合,则所有困难就成了有益的。困难不再是坏的,反而是好的,有益的。

无论有多少困难,为这些困难而心烦或恼怒都是毫无意义的。当遇上不幸、不如意的情境时,最重要的是必须再三地思维,视它为困难或为之恼怒所可能带来的极大缺失(即过患,毛堃录入时注)。因此,根本不需要把它们视为困难。 有些境况是可以改善的,但有些境况就只能逆来顺受。例如,不管再怎么懊恼天不是地,也无法倒转天与地。为这此事伤神,是毫无意义的。无论多么地为困难担忧或为某个人的一点小事恼怒,都是多余的。

寂天菩萨在《菩萨行论》中阐释,如果问题是能解决的,就不需要为它烦恼,更没有理由为它气愤颓丧。如果问题是无法改变的,就更没必要为它不快乐或不高兴。也就是说,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没有理由生气或沮丧。

无论发生什么事,总是思维着“这是好的,有利的情境。”举例来说,在某人被毒蛇咬伤时,为去除毒素把伤口附近的皮肉割除」虽然很痛,但是却有助益,因为这样做可以保住生命,所以是有利无害的。根据西藏医学的理论,当病毒发散出来时,通常表示病情有了进步。虽仍是病痛,但因病毒已由体内散发出来,不再驻留在体内日益滋长蔓延,因此被视为是好现象。 把来自人或物的伤害视为困扰,有极大的缺失。反覆思维自己在这辈子所会遭遇过的问题,并思维视之为困难的结果。然后生起一种强烈的动机,下定决心“从现在起,无论我将面对什么困难。我将会视它们为有利的。”具有这种无畏、肯定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秉持这种坚强的念头,试着训练自己的心,直到能像经验丰富的驯马师一般一纵使漫不经心,也可毫不费力的驾驭马儿,不论马儿如何奔腾,也不会摔下或危害到自己的生命。驯马师之所以能巧妙的驾驭,是因为他的身体可以随马儿奔腾的方式自然的回应。同样的,无论遇到什么凄惨的境况或障碍,应该立刻毫不费力的视它们为有利的。欢喜问题的念头应该像喜欢冰淇淋或音乐的念头般自然生想。就如酷爱音乐的人听到音乐时,欢喜的念头会自然地生起,不需考虑任何理由。

遇到逆境时,若能自动的将它视为好的,就能喜乐。即使面对批评、贫穷、困难、病痛、或死亡时,内心丝毫不受干扰,仍然喜乐常在;你将毫不费力、自然地明了困难的益处,而越能明了困难益处,就越能喜乐地经历人生中的困难。 经由训练自心,且养成不把问题视为困难,那么就算遇到身心上的大困难,也会变得容易忍受,并能安然渡过,问题变成喜乐的,如棉花般,轻盈且柔软。

视问题为乐趣

实际遇到困境时,很难立即将它视为行善的契机,因此完善的准备是很重要的。预先做好训练,那么当严重的问题来临时,才能轻松的运用所熟悉的菩提道次第禅修或转念法来修持。

将困难转化成安乐,光是明了困难有益于修善是不够的。必须诚挚的认识自己的问题就是自己修善的必要条件,并且由其中生起持续、稳定的喜乐。 在困境时,要想着:困难带给自己无尽的利益,它能带来现世及来生的安乐、解脱、及证悟的究竟安乐。因此,困难对自己有无尽的利益。纵然问题可能是非常地严重,使人难于忍受,但它们却是最可喜的。它们其实是人们所拥有的东西中最美好的,因为它们将持续不断的带给自己好处。

停止厌恶困难并生起喜欢困难的这种思维方式,会让自己的心情快乐起来,也可以使自己不沮丧、不灰心地持续修行。反复如此思维,训练心智,转化自心为喜乐。 就这样,因为强烈的相信经历困难是可喜的,纵然问题仍然存在,但已不觉得它的存在了。既然它不再扰心,也就容易忍受了。这是克服自身疾病及其他生活上问题的方法。如果你能克服那些会以为干扰自己快乐修法的外在敌人及灵异。那么,纵使他们继续作怪,也已无法扰乱或伤害你的心。

只要视某事为难题并让它来激怒自己,无异等于自造难题来扰乱自己的心。一旦这种情形发生,就无法转化苦于大乘道了.实际上,若能运用苦于大乘道,则问题将能使自己善业增长,并且变成安乐之因。然而,这必须自己去体验才会明了。

当然,你无法要求自己在猝然面对大问题时能立刻转化它们为大乘道。因此,应根据自己的能力,训练自己的心先转化小痛苦,然后,当遇上大问题或大灾难,甚至是最恐怖的死亡时,才能将它与善融合,并运用于大乘道。

简言之,训练自己的心,体察一切问题的美。为使问题合乎自己的意,就必须不再看问题的负面,尽可能去看问题的正面及有利面。生命的境遇是否美好,端赖自己的心如何认知它、诠释它。自己可以选择是否将某一经验视为“美好”或“困难”。这全看自己的心如何去诠释它了。

第三章 乐与苦皆由自心所造

乐与苦端赖自心,端赖自己的诠释。
它们并非源于外物,或他人。
所有的快乐及所有的苦,
皆由自己的心所造。

愿力

就如经论上所提及的——“万法依于一念”。所有的苦与乐亦复如是。事实上,地狱道的极苦,或一切种智的究竟乐,皆源于自心。

除了一些特殊的行为(如相关佛、法、僧的事)之外,凡是众生为世俗的利益而追求的现世快乐,其身口意业,都是不善的,只会导致痛苦。

相对的,凡是追求来世安乐的一切行为,都是善的、安乐的因。经由这些行为,将能在现世及来世中体验到安乐。凡为追求解脱自己的业障及妄念而做的身口意行为,都是善的、解脱的因。凡是希望为一切众生而成就正觉的一切身口意行为,不仅是善的,而且是善的因。本着这种态度,尽夜不断的行善,所有这些行为,都将成为一切种智的无上乐因。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的教法上说,万法依于一念的原因。一切法端赖于心,甚至暂时及究竟安乐也都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愿,取决于自心.不同的愿,得不同的结果。所有的苦都源自于寻求现世的快乐、轮回中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其实是找不到的。许下解脱的愿,能导致解脱。许下一切种智的原,能导致一切种智。轮回苦或究意乐全源于自己不同的愿,也就是源于自心,其道理即在此。

若回顾自己的生命,从经验中了解到,乐与苦端赖于自己的心,自己的诠释,并非源自外物或他人。所有的乐,与所有的苦,皆由自己所造,由自心所衍生。

苦与乐全依自己的心,例如,若心随瞋念,则会感受到痛苦。若心持慈、悲和忍辱,则会感受到安乐。人类的痛苦和快乐,其实是平日如何维系自心的结果。很明显的,快乐和痛苦,并非其他众生,或所谓的神佛所造成的。唯有自己才是快乐和痛苦的造作者。

乐与苦都是空性的化现

一旦认识苦的好处,就会称它们为好的,视它们为好的,会使自己高兴。这种快乐,全倚仗自己对问题好处的认知,及将之确定为好。于是这样思维:“这不是问题。我不苦,我很快乐”。这快乐源于自己的心,无自性的快乐。那看似有自性的快乐,其实是空的,它的存在全凭自己的感受,及如何将之命名而定。因此,快乐是空性的示现。

苦也是如此,不思维问题的好处,而只觉得它们是干扰时,会视他们为真正的难题。对此特别的感觉你会将之命名为“这是问题”。于是你所命名的那种感觉就出现了。如果你称之为难题,于是它就成了你的难题了。既然问题只不过是名言假立,即使它看似独立存在的,但它完全是空的。由此,可以明了为什么苦也是空性的示现了。

在审视或思维“我”时,这看似自性存在的“我”,其实是藉着假名的“我”。因妄执四大(地、水、火、风)和合的“我”,所以认为它是真实存在。如果没有四大,“我”这个名言假立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即使这假名“我”的心仍存在。一旦这心不存在,纵然四大皆在,“我”也早就不存在了。

可以明了的是,四大之名相,是心以名言假立为“我”。而这四大的各种不同的活动,只不过由思维将之命名为“我正在坐”、“我正在聆听教诲”、“我正在禅坐。”心只不过是依四大而假立“我”正在坐、听、及禅坐。事实上,这个看似存在且做各种行为的“我”,只不过由妄分别心藉上四大方假立的,仅只如此而己。“我"的存在就只是这样。事实上,“我',只不过由妄分别心依四大假立的而已。

纵使“我”只是由妄分别心所命名的,但它却看似有自性地存在。这看似有自性存在的“我”,不只因为它是由心依四大基础而假立的名言而已,其实是完全空的。“我”只不过名言所假立的。纵然它看似自性存在,但完全是空的,只不过是幻觉而已。“我”之中,毫无自性的成份,只是依四大而假立的名言而已。

这空无却又看似独立存在的我,其自性其实是空的。“我”只不过在四大上,从事各种活动,历经轮回,藉以修持佛法成就正觉而已,只不过是妄分别心依四大而假立的罢了。至此,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所有以其他方式,使我看似存在的,也完全是幻觉。除了假名外,任何以其他方式存在的我,都是应当破除的。

无论如何思维,总之一切事物的自性都是空的。因此,就这一点,没有为之起贪恋及恼怒的必要。应该完全弃绝烦恼才是(烦恼即贪瞋痴三毒)。

第四章 瞋怒及欲望的缺失

瞋怒的苦痛就像炽红的炭火在心中燃烧。
心随欲念,将无法满足。
一而再,再而三心的随着欲念,
再怎么也无法满足。

心 随 瞋 怒

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可以明白,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而随瞋恨转时,心灵将无法安宁。然而,运用菩提道次第上的静坐及教示于日常生活中,以修持忍辱、慈、及悲来控制自心,就会平和,特别是在一些能引起负面杂念的危险状况下更是如此。

一旦起瞋心,当立即觉察,并记起瞋恨的缺失。瞋恨不能带给自己或他人丝毫利益及快乐。它只会带来伤害,使自己不愉快,且越来越来邪恶。而且,如果受制于瞋恨,会在心识上留下种子,那么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瞋恨心会再度升起。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若不修持菩提道次第,那么每次瞋怒,都在心续上留下种子,为未来生起更多的瞋怒预做了准备。

瞋恨会遮蔽自己的心,使自己日常生活不快乐。瞋恨会造成生理上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瞋恨时,自己会感受到危险及不快乐,也会使他人害怕及危险。会让自己处于销毁自他安乐及财物的危险之中;自己会有伤害他人身、心、甚至生命的极大危险。在盛怒时,无论什么都会忘了,只会想到要伤害他人,希望立即伤害瞋恨的对象,一旦这种思维生起后,瞬间便能伤害,甚至戮杀其他众生。这费不了多少时间,只需一瞬间而已。

在生命的每一天,瞋恨会给自己及他人造成许多问题;并且除了这一世外,瞋恨也会为不可胜数的来世,不断地造成伤害。瞋恨销毁功德,断阻了成就解脱及一切种智的努力。就如心脏停止之时,生命也被切断了;瞋恨销毁功德,也因此断绝了成就正觉之途。正如心脏不运作时,生命即结束;没有了功德,则没有快乐、没有解脱、没有一切种智的无上安乐。

瞋恨就是如此的极具杀伤力。姑且不论它将给来世带来的伤害,只论它带给这一世的危险,仅就这一世,瞋恨就无休止地伤害了芸芸众生。

瞋恨的对治药是忍辱。然而,瞋恨本身无法修持忍辱或牢记瞋恨的缺失,因此还需要另一种心来谨记瞋恨的缺失及修持忍辱。经由运用静坐及菩提道次第教法,尤其是大转念来修持忍辱,可以在生活中立即获得宁静、松驰及许多安乐。

瞋恨的苦痛就像炽烈的炭火在心中燃烧。瞋恨甚至把美丽的人变成陋恶、恐怖的幽灵。原来安乐、平和、及美好的事物,都变成黑暗、丑陋。一旦运用教法修持忍辱,瞋恨即停止;一旦瞋恨停止,外表甚至也会立即改变。会变得平和及安乐,而热心慈爱的本性,也会带给人安乐。

心 随 欲 念

正如人心随瞋怒而转一样,只要心随欲念,则永无喜乐或舒畅,会总觉得若有所失。如果检查平日生活的心境,会发觉总是若有所失。不管如何努力尝试享受不同的地方——住在城市或山上,到海滨,或漂亮的公园;不管如何尝试去事受食物、衣物,乃至任何地球上可得到的东西,心中总会觉得失落某些东西。不管有多少朋友或多长久地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心中总有某些失落感,永远不能真正快乐。

即使有令人鼓舞的事发生在生活之中,若仔细地检视自己的心,仍将发现有某些东西失落。总非彻底快乐。审慎省察自己的心,好好的检视:“这种快乐究竟、彻底吗”?往往答案是——“它并非彻底的,仍有某些缺撼”。 这就是为何佛陀教示,不管身处何处,它都是苦的地方,无论有什么愉快的东西,只不过是苦的餐宴;无论有什么伴侣,也只不过是苦的伴侣。

只要心欲望,则永无满足。心随欲望本是希冀得著满足的,但总导致不满足。目标虽在于满足,但因为心随欲望本就是错误的方法,心随欲望而不能满足,就一再追求着欲望,一再不能满足。一而再,再而三的尝试,总无法满足。

就像摇滚歌手——“猫王”艾维斯·普烈斯莱(Elvis Presley)的生平故事般。我最近在墨尔本时听了他的故事。一天,我正吃着午餐,看到电视上正在上演着艾维斯·普烈斯莱的故事。这故事非常有趣。他整个人生的故事是促发人们学习菩提道次第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他生命的早期和晚期,他陶醉于享乐和兴奋。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在他觉得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时,变得非常沮丧。他最后的歌是如此的:“我试了又试,总无法满足。”在他最后的演唱会时,他唱着唱着,泪水由眼中流出,成千上万的歌迷哭泣的看着他,听着他歌唱,也都哭了。那是他最后的表演。

心随欲念转时,若检视自己的心性,会发现总是若有所失。事实上,心随欲念本身即为苦,本身即是个问题。这整件事的本质即为苦。再怎么随着欲念转,也得不到满足,唯一得到的结果是不满足。这是轮回中最大的苦。

是什么引起人生上的许多问题及障碍呢?是什么引起自己心灵修持上许多内在及外在的障碍呢?是什么使自己无法佛法在修持上成功呢?是心随欲念,找不到满足。听收音机上的新闻,读报纸,或看电视时,可以明了人们生活上的许多灾难多来自于心随欲念及得不到满足。

如果检视自己的心,分析并质疑自己,将会发现只要心随欲念,则无真正安乐可言。因为某种重要的东西不见了,你的人生是空虚的。

事实上,得与失的本质皆为苦。得是苦,失也是苦。若不分析自己的心,会相信自己的问题会因追求目标的达到而解决。事实上,这问题可能因为得到目标而看似解决了,但达到这个目标后,另外的问题却开始了。

先前得不到目标的问题因为得到而停止,人们于是将这种所谓的“快乐”误植于因为六根遇到或接触所欲求的事物而形成的。然而,感官与尘境不断的接触,那种愉悦的感觉迟早会变成苦苦,并且变成不可忍受的问题。

在体认并且命名那种感觉是不可忍受的问题、是一种苦之前,会误以为那是快乐。由于假立这种感觉为“快乐”,它就像是快乐般,甚至像是自性存在的愉乐般。换句话说,虽然这种感觉只是由心名言假立的快乐,这快乐却像是自性存在般。

在根与境不断的接触下,由于所谓的“快乐”的感觉,变成不可忍受的感觉,那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去了。你的心会继续妄执所谓的“快乐”于那种感觉,直到你终于认识事实上它只是一种无法忍受的不舒服感觉,一种“苦苦”。实际上,它仅只是苦。

无论何时,这些由业及烦恼产生的轮回诸蕴和尘境相遇时,就有三种感觉产生,第一种是苦的感觉,通常被视为问题。第二种,是愉悦的感觉,不好好的分析,看起来像是愉悦,但正确的分析时,也只是苦。第三种,即最后一种,是一种淡然感觉,不苦也不乐,这本质也是苦,因为诸蕴本身被业及烦恼的种子所染。只要你尚未能从缠缚着自己于轮回——即这些蕴——业和烦恼中解脱,你就会不断地经历痛苦。因为每一个由蕴与尘境相遇而生起的感觉,都能存于苦性之中。

随着欲念形成业,会在心流中留下种子,导致来世再入轮回。然后,在业及惑的控制下,你会在来世轮回中再经历到行苦。并且会再经验到苦苦及坏苦——即轮回中暂时的快乐。这就是心随欲望长期的伤害。只要心随欲念,将永无休止的受着轮回的苦。

总之,纵然是那种与贪欲的目标相接触所生起的“愉悦”感觉,事实上只不过是苦而已,在不仔细分析这感觉的本质时,因执著自己的妄想,自己名言假立“愉悦”于那种感觉,而事实上,它只是苦。于是,这看似愉悦,而自己也相信它实为愉悦。则执著它,它便会在自己妄想上现为纯净的、真实存在般的快乐。

这就是问题如何全源于自己的心。

斩 断 欲 望

遭遇看似重大难忍的问题时,若能认知错在于心随欲念,就能停止心随欲念,堆积如山的问题也将会立即消失。

例如,若一直想着某人的胴体有美丽,则无法斩断贪欲。只要你持续那样想,停止贪欲便不可能达成;它只会使你产生更深的贪欲。心中夸大某人的美丽,无法停止贪执。只有视躯体的本性为苦、污秽、丑陋、及无常,才能斩断贪著。

你可能觉得:“我是世界上唯一有困难的人!”或“全世界只有我的问题最严重!”斩断欲望能止息这种非正知见。能认清一切问题的根本在心随欲念转。可立即在一刹那间感受到安宁及满足。由明了欲念的缺失,你可以止息问题。你就可以日常生活中享有满足及快乐,甚至解脱。

斩断欲念使你解脱。佛教徒皈依佛、法、僧的仪式上,皈依法的祈祷文说:“皈依法,离欲尊。”此处特别提出“离欲尊”,而不说瞋怒或其他烦恼的止息,是因为所有苦,皆是贪欲的果报。欲念不断则轮回永无终止。停止心随欲念,可从轮回中解说,但若心随欲念,则轮回永无终止。就如同夸大事物的美好不能息止贪著;将自己受到的伤害视为问题,也无法止息痛苦。越是视问题为苦,就变得越难以忍受。这样的思维无法停止痛苦,只会使痛苦越来越不能忍受。

相反地,让心保持自然状态。不要老想着“这也是问题,那也是烦恼”。让心回归自然的状态,不再把困难都看成问题。这样,就能不再将不幸的遭遇当成问题了。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视不理想的情境为理想的,是最有效训练心智的修持,是转苦为乐的方法。

在此末法时期,有着许多无可避免的修行障碍。有某些问题,如疾病,是我们必须经历的。我们别无选择。在这种时候,必须转化困境,即不想要的障碍,为有利且必要的情况。如果不能在一切顺逆境中都这么做,就有退转佛法的危险。例如,在富裕时,有漏失佛法的危险。

有一修心的偈颂说:

富裕并不好;贫穷其实更好。如果贫穷且遭遇困苦,则你能成就佛法,乞丐身是修持佛法的目标。

许多传承的喇嘛,如密勒日巴尊者等,以苦行的生活成就正觉。听起来上面的教示,像是说必须做真正的乞丐般,但其实并非如此。重点是要斩断世俗攀缘——所有成就佛法的障碍之源。

另一偈颂如下:

受赞美并不好;被批评其实更好。舒适并不好;不舒适其实更好。若得到舒适,是在耗损前世所累积的善业;而经历困难却是上师的加持。

获得盛名或拥有高位时,同样也有退失佛法之危险。处于所谓如意之境,即所谓快乐人生时,也有退失佛法之危险。还有,因为担心失去这些拥有的如意情境,也在退失佛法的危险之中。而当你身处逆境时,也有退失佛法之危险。

这使得修持神圣的佛法非常困难。如果失去任何一点想要修持的佛法,人生将变得极度贫乏。无论遭遇顺境或逆境,都应该能够转化它们,使它们不能危害自己在佛法上的修持。困难帮助人成就正觉。

遇到问题时,想着:“这是上师加持。这样可以除去我的恶业,清净我的业障,并且帮助我在大乘转念上训练我的心智,使我能为众生成就正觉。困难给我机会发展我的心智”。

把一切受到的伤害当成问题,以反复思维它是怎样的一个问题,并因此而烦心,这样无法止息自己的苦。既然是思维方式使遭遇化为苦恼,那么就只有另一种思维方式——即认识及诠释自己的遭遇为乐就能息止苦和不快乐的心。

因此,每当问题出现时,应心生欢喜,视之为能帮助内心启发菩提道。遇到阻碍时,要心生欢喜,立即想着:“这看似障碍,但对我,事实上不是障碍。其实它能助长我启发内在菩提道的证悟。如此地训练自己,使得在逆境中也能心生欢喜。

遭遇不幸时,运用善巧的方法极为重要。换句话说,每一痛苦的经验都是可以观修的。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法门,如此善用妙法,所有的苦都可以与善融合。所有苦的经验都成为善了。

以接受问题来代替否定问题,会使自己的心情产生很大的不同,有助于暂时停止惧怕和忧虑。在这基础上,若能将问题与善结合,即利用问题与菩提道次第教法结合,并运用它来生起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那么对问题的体验事实上已成为佛法了。问题本身成了安乐的因。经历困难消除了特别是前世的恶业,而转化这经验成为善,则能导致安乐。

广泛反复地思维从痛苦中得到的巨大利益。把每一善巧的方法列出来。如此体验问题,其利益与修持前行法——如献曼达及做大礼拜,或观修菩提心——的利益是相同的。仔细思维问题带来的好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才能一再增强欢喜逆境的念头。视不理想的境遇为理想是最有效的转念方法之一。这是转苦为乐的方法。

运用困难来训练舍离心。

困难其实只是教示的另一种形式,它给人最清晰的佛法介绍——即舍弃轮回,因为困难清楚的指出轮回的本质只是苦,因此人们较容易且很快的产生舍离心。

遇到困难时,如此思维:“只要在业与惑的控制下,不由自主的漂泊轮回生死中,我所受的这种种苦都并非不应该的。这是轮回的本质。”如是思维任何遭遇的困难——闭关失败、病痛,特别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恐惧及忧虑就会立即消失,或至少减轻。会较不烦躁,且更轻松。困难不再看似那么难以忍受或那么严重。

然后,思维着:“如果连这善趣有情的一般痛苦都令我无法忍受,又如何能忍受恶趣有情的苦呢?”比起受酷热及酷冷煎熬的地狱众生所受的苦,此世间的苦是如此之小,以至于像是莫大的乐趣了。即使是地狱中的点星之火,也比地球上所有的火总和还热上十万倍。“如果善趣中的小困难我都不能忍受,无疑我将无法忍受恶道的苦。”如此思维地狱众生的极苦,是非常有益的。

有困难时,想想其他的人间苦。想想比自己有着更多更大痛苦的人们。有些人不只有病在,而且有着某种非常难治或者根本是不治之症,如癌症或爱滋病。想想失业的人、无人看护的孕妇、被遗弃的先生或太太、与父母亲有问题的孩子、有人际关系问题的人、有酒瘾或毒瘾的人。就是一个家庭中也有许多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别的问题。

想想那些没遇着佛法,没有一点自由修持佛法以造乐因和断苦的人。

思维有着更大问题的其他众生时,自己的问题变得微小且可忍受——几乎是愉悦的了。把它们和恶趣中的问题相比,自己的问题则似乎是大乐趣了。如是思想,就不再厌恶逆境。那种感觉于焉遁形。

然后思维:“轮回是无边苦海。” 这“轮回”指的不是地方,而是指被烦恼及所染污的五蕴。因为你在心中未生起对治之法、道谛及息苦的灭谛,所以未能断除无明及业在心相续上留下的种子。因为心流中有了这些种子且由于没修持菩提道次第,遇上欲得之境时,就产生贪,遇上不理想之境时,就产生了瞋以及遇上平庸境时,就产生痴了。

这些无明会产生是因为,首先,尚未了悟无明的对治方法,所以无力断除它们的习气。其次,未能动用教法,未能观修菩提道次第来控制自己的心。当妄念生起时会激发业,使一连串的行为在心识上留下习气,产生来世的轮回,业及妄念不仅产生五蕴,而且,因为无明,又会继续累积更多恶业,使得五蕴生生世世轮转不已,直到断除了跳脱轮回的业与惑为止。

因此无须向外求,只须观自己的五蕴:“轮回是一个无边苦海”,如是思维,对轮回产生厌离,使自己越向解脱。将自身所受的痛苦与成就菩提道的次第相揉合。经常思维苦是轮回的本质,有助于发展舍离轮回的心。经由舍弃轮回,将心与善融合。遭遇问题时,如是思维会很好:“这没什么,这问题不过是儿戏”。不论遇到什么灾祸,即使是衣物、钱财等所有的财产被偷,心脏病发作,太太、先生、或朋友背弃你都要如是思维:“这不算什么,只不过是儿戏。从前我积聚太多恶业,现在当然会遭遇问题。因为我造了因,这些问题必定要发生。我必须受此恶业的果,这不是我不该承受的,这是公平的。既然这是轮回的本质,就没什么可沮丧的。我必然也会造了更重的恶业,相形之下,这对我犹如安乐了。还会有更严重的困难到来”。 只是思维有更严重的问题仍将会到来,会使现在的问题看似较轻微些,这是一种心理学。事实上,菩提道次第及大乘转念的一切教法,都是可以完全断除苦因,极深奥的心理学方法。修持菩提次第的教法不仅可以完全消除业和妄念,甚至可以清除遗留在心识中的微细种子,引导自已到达正等正觉的究竟安乐。菩提道次第是引导有情众生成就一切种智的最胜妙法心理学。


利用问题来训练皈依心

可以利用问题来训练自心皈依并依止佛法僧。

思维生生世世所经历的苦,唯一能给你完全保护恒不背叛的就只有三宝,所以应如是思维:“不论生命中会发生什么问题,我将只皈依三宝”。不仅恶趣中的苦,所有轮回的苦,皆源于苦因:无明和妄念。如我前面说,妄念激发业,在心识中留下种子,致使自己受轮回的蕴和苦。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受生死之苦。自无始以来,造了那么多业,至今尚未受尽果报,业和妄念引生了蕴聚。

“我仍有不可胜数的业报要去承受——轮回——无边苦海。谁有力量,使我从真实的苦及苦因中解脱呢?唯有三宝。既然三宝有威力让我从轮回中完会解脱,一定也能让我从现今的痛苦中解脱。因此,生命纵使有再多困难,我将永不放弃皈依三宝。问题再多,我将永不舍弃佛、法、僧”。如此利用问题来锻炼自己的皈依心。

利用问题来消除骄慢

每遇到问题时,要利用困难来消除骄慢。就像我在前面所解释的,人总被业及妄念所控制而不得自在,总必须不断地经历三种苦:行苦、坏苦、苦苦。谨记着,并想着:“我将破除骄慢之心,那是销毁许多功德的敌人.我要破除罔雇众生的邪恶自喜心”。

在专心缘念自己的困难时,骄慢不会生起。就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为痛苦而烦恼可消除我慢心,并引伸对其他轮回众生的慈悲心。这种人也会谨慎的不造恶业,并被激厉向善。有一训练思维的教法提到: 受赞美并不好,受批评其实更好。
赞美,使人生起骄慢心,批评,帮助人去除过失。

换句话说,受批评的好处之一,是立即破除骄慢,不再错失,得以在人生中求进步,受到赞美时,易生起骄慢心。若任由骄慢心生起,来世将投生于无法自由修行佛法的恶趣,或生于贫困,或为低阶级,或为盲人,或为奴录。纵有极大抱负,将对自己的快乐或他人的快乐无能为力,不会成功。

重要的是,一旦有了我慢心,将无法发展自己的心智或美质,甚至无法学习佛法。就如噶当派的格西所说的:如果将水注于全圆的物品(如球或汽球)上,水是无法留驻的。同样的,若一个人心中充满骄慢,美质将无法留驻。噶当派的格西会教示,所有佛陀的教法都在于破除我慢。

调伏我慢心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牢记自己的过失。念念不忘自己的成功,骄慢心就会生起;但若注视自己的过失,骄慢就会从心中消失。例如,思维着自己的无知,思维对浩瀚佛法经论的认识是如何微薄。思维那些虽然知道却未能实践的菩提次第。有些课题并不自以为知道了;世俗的教育也所知有限。甚至不能理解自己蕴及感官的本质。如是思维有助于平息我慢心。

随喜的利益

避免骄慢、嫉妒、或瞋怒心生起的另一个重要修持是随喜。无论何时,听到别人成功,要随喜之。即使对俗世的成就,也应时时修持随喜。例如,听闻别人事业成功,应心生欢喜。听闻某人——无论是自己的敌人或友人——找到了友伴,也要心生欢喜,想着:“他们找到了所追求的快乐,这是多么美好”!要为他们欢喜,就如自己心愿得偿般。换句话说,要爱人如爱己。他人得到安乐时,要如同自己得到安乐般的心生欢喜。

如果只知珍爱自己,就无法感受到快乐,但若爱人如爱己,则欢喜自然生起。如果关心别人,当某人找寻到所追习之的安乐时,自己自然的也会感到欢喜,不需思索任何理由。无论什么人发生了什么好事,都会自然地心生快乐。 看见身材美好的健美先生时,心中想着:“这人因为前世修持忍辱及持戒,今世得到如此美好的身材,是多么美好啊”!看到某人非常富有时,思维:“这人前世布施众生及供养三宝,现在有如此好的果报,多美好啊”!若某人非常有智慧,或比自己更了解佛法,也应心生欢喜。若某人修了很多次闭关,自己却未有机会闭关,也要随喜。

把握所有这些随喜的机会,可以累积不可思议的功德。若他人心灵层次比自己低,那么为他所积的功德欢喜,可以得到两倍于他所得的功德。如果此人的心灵层次比自己高,则因此为他欢喜,能累积一半于他所得的功德。 仅以随喜,无需身及口的大力张罗和特别努力,就能累积无数的功德。刹那间就能累积如虚空般无量的功德。修持随喜心是累积功德最简单、最广博的方法。

发现别人的优点时,即时的随喜,可以止息嫉妒。心怀嫉妒,会有企图阻碍别人成功及安乐的危险。反之,若弃绝嫉妒,修持随喜,纵不能马上成功,也创造了将来成功的因。现在能因为他人修持佛及闭关或得到了悟而随喜,就造自己将来能有相同体验的因。 让骄慢及嫉妒之心生起,只会造成现在及未来成功的障碍。随喜是一种预防这种障碍的极善巧的心理学方法,也是日常生活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当别人成就了轮回中的成功,并找寻到所要适求的安乐时,如果能随喜即能解决许多障碍。

如果不修持随喜心,即自他相换,无论这宝贵的人身持有多久,无论多富有,多聪慧,或有多少世俗及佛法的教育,在生活中将得不到安乐及宁静。这是无法随喜的心,驱使人发狂及激发不理智的举动。那么,无论能活得多长久,也终归不令人向往。

持有暇满的人身及心中潜在佛性的心,才能为自己及其他众生带来不可思议的利益。但若不运用这些修行于日常生活中,自己本身就会阻碍所有这些利益的发生。

利用问题来净除恶业

问题的另一好处是能用来净除恶业。思维:“所有我的问题来自于我的恶业”。熟记下面四大纲要且运用于当前的难题上:

业是必然的,业增长扩大,
无因不招果,业永不失坏。

例如,面临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失去伴侣时,谨记自己在此生的恶业,也谨记自己在前世造的恶业——例如,出于自私心,必会行邪淫或破坏了他人之间的和睦。

如是思维:“我曾造了恶业,所以注定尝到这种果报。我一再不停地遭遇这些问题,是因为业是会增长扩大的。如果在前世中,我已弃绝了邪淫及其他恶业,现在就不会经历到这些问题。我的人际关系不和睦,充满了争执及问题,是因为我过去没有戒除邪淫。如果我在前世安住于善及戒德行中,现在的生活就会快乐及和谐了。因为未曾造这些善业,所以,我现在无法得尝这种果报”。 纵然也许需要百劫后才受到果报,但所积的业是不会失坏的。在适当的机缘,业将成熟。所以,谨记着:“在过去,我未能以四对治力净除自己的恶业,及运用对治法——菩提道次第来修持。这意味着我未曾造任何善因,以避免经历过去业报。因为我未曾以作任何对治行为来制止恶报的发生,所以,我现在尝此果报”。如此运用前述四要点于现前的问题。 仔细思维,然后告诉自己:“这问题是个教训,它告诉我,如若不喜欢这样的问题,就应断绝这因,即不善业”。对于过去累积的一切恶业,第一要*忏悔及以四对治力净业;第二要紧的是不再犯恶业。如此,难题即成无限有利的教训。

举例来说,密勒日巴在以巫术杀害了许多人与畜生后,觉得:“我是非常邪恶的人。我必须忏悔并净除这些业且修持佛法”。曾传授密勒日巴巫术的喇嘛,指示密勒日巴去见马尔巴大师。密勒日巴持着强烈的求法心,去拜见马尔巴,即世就成就了正觉。 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有些人在遭遇了困难与痛苦的重创后,厌倦于红尘,于是拜访师父接受教诲,进而单独闭关,勤奋修持并成就菩提道三要道,达到密续极高的证悟,最后成就正觉。类似的故事层次发生在许多人身上如在家人、比丘及比丘尼。起初,他们并没有完全献身于法的意向,但因遭逢重大变故使他们产生完全会离的心。后来,他们成了虔敬的佛法修行者,不畏艰苦的修持,并成就了菩提道上极高的证悟。

不只要断弃造大恶业,尽可能的连最小的恶业也要断。你欲求的不只是大喜乐,连最轻微的安适也想要,甚至在梦中也是如此。除了不要大麻烦,你连最轻微的不适也不要;甚至是作梦也不要不愉快的梦。因此,你连最微细的恶业都应断除。

利用问题来激励向善

问题的另一好处是,经由问题你会变得乐善好施。“逆境促使人修善”。困难警惕人们,若不喜爱苦,就必须放弃恶行,清净过去的恶业,并试着去积功德。遇到困难时,因为自己实际上要的是无困难的安乐。思维:“如果想要没有困难的快乐就可变成一个教示,它们激励自己造善业,即快乐的因”。

如果生命中一点困难也没有,你会由于太舒适而转移意志,不会记得要修佛法。困难——例如被诬告或因病、或因失落而痛苦,使人舍离轮回并尝试修善。既然连最小的安适也喜欢,那么就不仅要积聚广大功德,也要积最微小的善业。如果在食、住、坐、卧四种行为中,都有机会积聚善业,就应把握每一机会。例如,每次吃喝时,藉著供养食
发表于 2008-2-14 05: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3][em13][em13][em13][em13][em13][em13][em13]
发表于 2008-2-14 05: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光笑啊和尚,说点什么呀!
发表于 2008-2-14 05: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什么可说的,我又不是真的哪样
发表于 2008-2-14 05: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和尚2008-2-13 21:21:06的发言:[/B]
有什么可说的,我又不是真的哪样

你那样了,说明白点。
发表于 2008-2-14 16: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em3]佛语~~~`````沉默
发表于 2008-2-14 16: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有点晕`````
发表于 2008-2-14 16: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em8]
发表于 2008-2-14 17: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乐与苦都是空性的化现

一旦认识苦的好处,就会称它们为好的,视它们为好的,会使自己高兴。这种快乐,全倚仗自己对问题好处的认知,及将之确定为好。于是这样思维:“这不是问题。我不苦,我很快乐”。这快乐源于自己的心,无自性的快乐。那看似有自性的快乐,其实是空的,它的存在全凭自己的感受,及如何将之命名而定。因此,快乐是空性的示现。

发表于 2008-2-15 07: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08-2-15 08: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你不懂我的心2008-2-14 23:54:11的发言:[/B]
好好学习、学习。

好好的向你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8-2-15 16: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看了,很值得大家学习,好的的修修心了。[em14]
发表于 2008-2-15 17: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学问啊~~~
发表于 2008-2-15 22: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聊~~看贴回帖
发表于 2008-2-17 17: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em8]大成智慧
发表于 2008-4-5 06: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禹啊
发表于 2008-4-6 1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长见识
发表于 2008-4-7 07: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好好的看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思童网

GMT+8, 2025-5-10 20:34 , Processed in 1.109496 second(s), 16 queries .

Copyright © 2003- 思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4009328号-1 Powered by Discu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