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前的这条河,浊浪翻滚, 泥沙俱下,满眼黄色......
波涛,象黄龙一样的翻滚,自远方的天际流下,落日,象血浸一般的殷红,嵌入视野的那一端。
黄河,就是这样,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从这块土地上流淌, 它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也许无人知晓。
生命,仿佛被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染色和放大了,河水的每一次翻滚,涛声的每一次拍岸,都令我的思绪,有如奔腾到海的冲动......
我站在岸边,用手掬起一捧河水,眼中看到的只是一团浑浊的世界。但是,过了一会儿就会发现,水, 在手中慢慢的变得些许清澈起来,浑浊的泥沙开始渐渐的沉淀,到后来,泥沙只占了五分之一,其余的都变成了稍有清亮的河水......
久久的注视着这样的一捧水,我仿佛看到了生活中的幸福与痛苦的界限。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那幸福与痛苦的本质,是不是也象这河水一样?
什么是幸福?美国人达林·麦马虹曾说过:“幸福就是幸运,幸福等同于智慧和德行,幸福就是及时行乐。”
在当下的中国,多少人能感到自己幸福?
一朋友说:“每逢初一、十五,北京的雍和宫,香火鼎盛,成千上万的人头攒动。可以想像,那每一位跪拜在地,以及拥挤在人流中的人们,该是什么样的幸福指数?如果人们都是幸福的,这里的香火还会如此之旺吗?”
央视财经频道“CCTV2012经济生活大调查”调查结果向全国披露 ---- 在八万余份有效问卷中,44.7%的人感到生活幸福及很幸福, 而感到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有11.1% 。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一个人幸不幸福,怎样才是幸福,只有大众自己说了算,而强加于人的“被幸福”,那是不算数的,也可以称之为“伪幸福”。
不去探究它测试问题的设计和结果的水份,你随便问问你身边的十个人,十有八、九者会说:不幸福。而那些时常的“被幸福”,只能是让人感到无奈。
在人为物役的社会中,人们追逐权力和财富的行为是必然的, 无处不在的世俗和浮躁,以及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往往会使生活变得一片浑浊,即使是幸福, 可能也很短暂,也会搀杂了痛苦的成份。
如果清水是幸福,泥沙便是痛苦,那么,我们在理论上拥有的幸福应该是大于痛苦。
----插队当知青的时候,我会为手中有一本磨卷了边的苏联小说,在油灯下,废寝忘食的去读而感到幸福;
----参加越战期间,我会为二天三夜没有水喝,大张着干裂的嘴,仰面去接天上的雨水,润湿了喉咙而感到幸福;
----伊拉克和叙利亚在战乱,我们仍在能吃饭、喝水、穿衣,仍在能为生活和生计奔波,仍在能为自己的小琐碎、小纠结而不平,仍在能为自己的小资、小清新而陶醉,这也会让我们感到幸福;
简言之,饿的时候有饭吃,困的时候能睡着 ---- 它们就是幸福。
我们时时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生活的给予,不是因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希望得到的太多,期望值往往高于自己的实际擢取能力。而痛苦又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台阶、每一个角落而伺机扑出,我们本来就应该拥有清澈如水的生活,却有了太多、太多的杂质,一如我手中的这捧河水......
如果能静下心来,耐下心来,让痛苦慢慢的沉淀在心底,无论消失与否,只能占有心里的一小片空间,那么大部分空间,便一定是幸福在“诗意的栖居”而显得丰盈和充沛。
其实,人从呱呱坠地起,一生中所经历的幸福和痛苦,总量大都应该是相同的。之所以有人感到更痛苦或者更幸福,不是人们对待幸福的态度各异,而是对待痛苦的态度各自不同。
生命的难处就在于,人们很难让生命静止不动,也很难把痛苦和幸福截然分开,痛苦和幸福往往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掺合在一起,如果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生命将失去存在的最本质意义,那些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就会让人们更加感到无所适从的困惑。
河水,从指缝中汩汩流下,我把目光又一次的投向了脚下的这条河,它依然是那么的雄浑和沧桑,从山的那一边流来,从我的脚下流过,又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那一端......
如果,人们对痛苦和幸福的感知和认识,能不断地放大,放大到象河水般壮阔而一任在心中流淌,那么,生活的幸福和痛苦的混合体就会不断的稀释、再稀释,厘清,再厘清,最终,才是真正成为了清水的时候。
难道不是这样吗?